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资料(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介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资料(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介绍)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以上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对其作出的评价。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山脚下,是中国清朝帝后的行宫和花园,为前清“三山五园”中的最后一座。颐和园占地2.97平方公里,主体结构由万寿山与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湖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达3000余间,共100多处景观,大体分为五个区域:朝政寝宫景区、昆明湖景区、万寿前山景区、万寿山点景区与万寿后山景区。
朝政寝宫景区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以仁寿殿为中心。
其中仁寿殿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和外事活动的场所,乐寿堂为慈禧太后生活起居之所,玉澜堂是光绪皇帝居住的地方,还有包括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影响的德和园大戏楼等。
昆明湖景区是全园最大的景区,湖中有三岛象征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布局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的体现。
湖东岸为东堤,上有昆仑石碑、廓如亭、铜牛等,其中十七孔桥优美的横颐湖上,是通往三岛中最大的南湖岛的捷径。西堤位于湖西侧,堤上烟柳成行,上建六座风格迥异的拱桥。
万寿前山景区以佛香阁为中心,为全园营造出逐渐上升的规模庞大、气势不凡的建筑群。从横卧于湖边的长廊开始,自云辉玉宇牌楼逐级向上,穿过排云殿、德晖殿,直抵佛香阁,最高处的智慧海位于万寿山顶。
中轴线上的整组建筑尽显磅礴大气又对称严谨,是皇家园林的造园典范。
万寿山点景区是散落在佛香阁西侧的数组建筑组成,是中轴线建筑有力的陪衬。其中清晏舫是由大理石制成的不动舟,但船舱在改建时由中式变成了西洋式建筑;
听鹂馆的大戏楼由是由坐北朝南改建成了坐南朝北;画中游由三亭二楼一斋一坊组成,各组建筑由爬山廊沟通,移步易景,如人入画。
万寿后山景区特色分明,中心景区是后山中轴线上的四大部洲建筑群。
四大部洲是汉藏结合的建筑风格,有着大红台与喇嘛塔,是依佛经对世界的理解而规划建成的;
位于北宫门内的苏州街是一处以江南水乡集市为蓝本的建筑群,它以后溪河为主线,采取一河二街的形式,成为现存宫市里的孤本;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是一处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园。